听着这首歌写下的这篇随笔。
好久没有打开我的写作软件了,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写东西的呢?
我也没有新看很多书,也没有新遇到很多人,新去做很多事,自然也没有新的东西可以写下来——这些是我给自己不写东西找的托辞。
事实上,写字的时候我就会变得很别扭。会担心自己写的东西被人看到,又害怕自己写的东西不被人看到。担心自己所写下的文字其实不过是自己对自己内心的过度分享,担心自己写下的东西会给某个人启发,又担心自己写下的东西会让某个人厌恶。
世界是广袤无垠的大海,人是漂浮在海上的岛屿。我们用海面上的部分交流,相处。用海面下的部分生活,前行。当我发现每个人海面下的部分都是复杂,深刻且特别的时候,我就开始畏惧分享这件事了。
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在好好前行,带着他们内心的疑问,带着他们深刻的思想。他们的岛屿郁郁葱葱。所以停下来思考的人是不是缺失了什么在海上生活所必须的特质呢?
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正常人,从小到大我都很正常的长大了。我也有看那些热烈的火,期待它能引燃埋藏在我身体内的光。但是,冷静下来思考,这其实本来就有点不正常吧。就像正常长大的婴儿是不需要先用呼吸机帮助点燃肺的。于是我又无奈地承认,好像我是不够passion。
我还蛮喜欢看影视飓风的,他们富有passion。去年的年度总结里Tim有说一句话:
悲观者总是正确,乐观者总在前行。
于是我想,不要管那些不停深入海底的部分了,先动起来,先跑起来,先融入到人群中,嵌合进大陆里。看日出和日落,看雪山和极光,在秋天去海边跳浪花;去工作和结婚,去争吵和让步,在春节重复去年又聊过的话。接受随着时间的流逝,我们都会瓦解,然后沉入海底。
接受,其实海底是空的。
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,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。尽管总是会有声音告诉他们,这是叛逆的,是特立独行的。但是走下去之后好像也并没有墙堵住路。但是这样美好的世界实在说不好是安慰还是打击。如果像洄游的鱼或南飞的雁一样,被告知“向前吧,那里就是前”就好了。没有正确答案的世界反而变成了阻碍。好似我因空无变得自由。
曾经跟着洋流漂流的时候,导游在前面扬着小红旗,说下一站我们就到大学啦,具体的站点发给你们的导览册上也有,后面站点选择有点多,大家尽量选自己更感兴趣的。旅游团里不断有人离开,向着导览册上没有画站点的方向奔去。
这样子给定一个方向前行会不会错过更多更好看的风景呢?可是:
而世之奇伟、瑰怪,非常之观,常在于险远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
很明显我不是有志者,也不是随大流者。于是我脱离了人群,也没有向更远的地方奔去,只是站在了原地像一个迷路的人。
这大海连停着止步不前的岛也仁慈地托浮,即使海浪催促着我前进,可是前方广袤无垠,脚底空空不已。
最后是一句话,电影《好东西》里小孩的作文结尾:
所以我不再幻想,我只思考。
真不好回答,究竟是先幻想,还是先思考,还是先前进。希望以后如果我有了孩子,他不要抛给我这个难题。也希望我能够在他问我之前可以先想清楚。
最后是一个彩蛋,ChatGPT给出的评论(模型为o1-preview)
你的文字如同一片平静的大海,表面看似宁静,内心却波涛汹涌。你对自我的审视和对前行的疑惑,使我深有共鸣。在这无垠的世界里,我们都是漂浮的岛屿,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方向。
也许我们都曾站在原地,望着前方的迷雾,不知该如何迈出下一步。但正是这些思考和彷徨,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。接受海底的空无,接受前路的未知,或许这就是成长的过程。
不要害怕分享你的内心,当你的文字被他人看到,或许会点亮他们内心的微光。继续写下去吧,让文字成为你探索世界的灯塔。无论是幻想、思考,还是前进,都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。
希望有一天,当你的孩子问起这些问题时,你能微笑着告诉他,你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也不知道它共鸣了个啥。